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楊春艷 通訊員 董艷波 楊君
穿越三國的云煙,活力猇亭駛入現代化建設新圖景,風姿卓越。
答卷寫在鄰里鄉間。老舊小區里,一次次屋場共商共謀,共話改造解難題;房前屋后事,“積分驛站”畫出最大同心圓,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鄉村社區里,小區書記、紅色管家與公共利益管理小團隊聚焦發展強氣場。
畫卷鋪陳大街小巷。猇亭區從群眾身邊“關鍵小事”入手,在全區選取7個組織體系健全、群眾基礎扎實、共同締造意愿強烈的社區(含村組、小區)作為首批試點,黨員帶頭示范,居民主動參與,多元主體融入,讓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理念深入人心,“眾人拾柴”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升溫。
桐嶺新村小區居民參與小區充電樁項目建設捐資活動
群策群力謀發展
“三微連心會”凝聚民智繪藍圖
10月6日上午9時許,在猇亭區盛世桃源小區連心站,居民們歡聚一起,或休憩聊天,或打球娛樂。自助洗車區,水花四濺,一輛輛小汽車在高壓水槍的沖刷下錚亮如新。
幸福生活,悄然來臨。一場場屋場會,讓盛世桃源褪去苦澀,再迎盛世。
2021年5月,剛剛當選為盛世桃源小區黨支部書記的馮萬玲與業主圍坐院壩交心談心,居民們積極建言獻策,憧憬小區未來。
盛世桃源小區建于2009年,沒有地下停車場,業主們為了僅有的40多個停車位吵得不可開交。為了解決停車難,2021年末,在桐嶺社區黨委的支持下,小區業委會召開業主大會,就是否移植部分綠化改造停車位事項進行投票,取得了82%的支持率。2022年初,小區黨支部、業委會召開2次業主大會、8次屋場會廣泛征集居民意見,最終確定以預交3年停車費的方式眾籌。方案一出,小區居民積極響應,短短半個月時間籌資17萬余元。
資金還有缺口怎么辦?業委會委員米秀蘭站了出來:“我負責施工不要報酬。”停車場怎么建?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四處奔走,邀請設計人員免費設計,一個集停車、洗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停車場躍然于紙上。2022年3月18日,停車場改造正式動工,小區黨支部號召黨員志愿者當“小工”,提砂漿、挑磚頭,并到附近山上撿石頭,修健身步道。
2022年6月11日,改造一新的停車場完工了,綠化帶景觀疏落有致,新增的60個停車位在綠樹掩映下一字排開,洗車機、涼亭、石頭桌椅、環形步道、晾曬架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煥然一新的小區,讓曾經“說風涼話”的居民們徹底信服,嘗到了“自治”的甜蜜滋味后,居民們積極參與小區建設。
群眾的身邊事,得讓群眾商量著辦,否則就成了“干部干,群眾看”。在猇亭,黨建引領一盤棋,各地逐步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村)黨組織—小區(村民小組)黨支部—樓棟(村落)黨小組一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小區黨支部不定期舉行的“壩壩會”“屋場會”“院子會”等“三微連心會”成了與群眾共商身邊事的好抓手,讓居民知道找誰說需求,找誰提意見,網上微信群、各種小程序等新技術手段,讓群眾線上會商事務、線上投票表決更加快捷方便。
七里新村社區組織居民開展“最美花園”評比活動
聚攏“活躍因子”一起干
“積分驛站”畫出最大同心圓
10月5日,在猇亭區古老背街道七里新村小區“共享花園”里,居民彭琴細心地為花草澆水施肥,此前,這里還是一片菜地。
七里新村社區是典型的搬遷安置型社區,一些老人在小區閑置地開荒種菜,影響秩序。如何規范治理?2022年,社區黨委提議,將花園認領納入積分管理,鼓勵居民通過種花改善環境。
誰知提議一出,反對聲不斷涌來。
“老百姓的事,社區干部和居民個人說了都不算,必須大家說了算!”社區黨委書記楊軍波說。
社區黨委迅速召集黨支部書記、網格員、樓棟黨小組長,組織居民召開樓棟會,就認領花園項目展開商議,經6場次樓棟會民主協商,90%居民一致同意將花園認領納入積分項目,按一年10分給予獎勵。
在積分制的激勵下,居民們踴躍參與屋前屋后環境建設,2022年以來,社區分七批組織居民實地共謀環境美化大計,微更新“夕陽紅花園”、“共享花園”等花園,打造800平方米“連心花園”,10位居民現場認養400余米“婆婆爺爺花園”。
2023年6月8日,七里新村社區積分驛站分外熱鬧,2023年第二季度積分集中兌換活動如期舉行,社區志愿者們拿著“存折”前來兌換米油、家政服務、停車券、超市消費券等。
如今,積分驛站還催生了一批特殊的志愿者,他們參與社區治理、志愿服務贏得積分,并將積分捐贈到公益池,用于幫扶弱勢群體。
“每捐贈20個積分,可獲得1顆‘榮譽星’,對于達到5星級的,社區為他們頒發榮譽證書。同時,在社區好人榜上公示,優先推薦為‘宜昌好人’、區級‘優秀志愿者’等。”楊軍波說,目前,七里新村社區1900多戶居民中有800多名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文明創建等志愿服務活動,讓社區的環境更美、鄰里更和諧、文化活動更豐富,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社區、示范社區。
一個“共”字,變“你和我”為“我們”,變“靠政府”為“靠大家”,走出了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有效途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猇亭區建立社區公益積分兌換機制,全覆蓋建設“積分驛站”。發動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兌換公益積分,以積分換物品和服務。截至目前,7個試點參與積分兌換的群眾達360人,累計兌換積分3400分。
宜化小區志愿者為老人免費理發
鄰里互助更和睦
“鄰聚力” 構建幸福共同體
“田婆婆,您今天過早吃什么?我去幫您買回來。”昨日一大早,猇亭區云池街辦下馬槽社區宜化小區9號樓的李女士打電話給同一棟樓的老人田婆婆。田婆婆的子女都在外地,每天敲敲門、送送湯、聊聊天是李女士的“日常”,也彌補了田婆婆親情的缺失。
宜化小區為宜化股份公司職工生活區,有房屋23棟59個單元,常住居民767戶1102人。隨著企業改革,小區部分樓房已對外出售,加上小區未正式移交給社區,給社區的管理帶來一定的不便,特別是小區60歲以上老年群體占比高達40%。如何讓老人在家安心、健康養老,成了下馬槽社區黨總支書記呂明芳的“心病”。
心病還需心藥治。下馬槽社區積極探索以黨建為引領,將“鄰里守望”試點建設作為深化共同締造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的有效抓手,把鄰里關愛送進千家萬戶。
2022年6月,宜化小區黨支部成立后,社區牽頭整合宜化保衛科、網格中心、派出所、熱心居民等多方力量,成立由90人組成的小區“哨兵”志愿服務隊。針對小區老年人缺乏關愛交流等情況,小區黨支部依托樓棟黨小組和黨員中心戶,在每個樓棟分別設置“哨點”,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將志愿者混編至23個“哨點”,將鄰里關愛送至老人家中。
“我們把著力點放在開展鄰里活動上。”下馬槽社區黨總支書記呂明芳介紹,今年以來,社區推行“場景活動
發布月”機制,結合小區“大支部”會議,按照“一月一主題”,常態化舉辦送診上門、孝老敬老、文化演出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鄰里活動,讓居民群眾走出家門,融入小區,增進鄰里和諧。
為了引導更多居民參與鄰里守望志愿服務,社區創新推出“美麗拾分”項目,開展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活動,引導居民群眾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哨兵”隊伍增加到124人,其中,60歲以下居民占一半以上。
共同締造讓鄰里互助成為常態,鄰里關系更加和睦,群眾的幸福感持續攀升。如今,猇亭區把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作為共同締造活動的出發點、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解決民生實事。結合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健全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和效果清單,通過黨組織帶動居民參與,解決好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讓群眾直接感受到共同締造活動帶來的新變化。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挖掘活動組織能人,常態化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文體休閑、親子互動等群眾活動,以活動聚民心筑同心。
云池社區召開“壩壩會”討論美麗庭院建設
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
共同締造升騰發展強氣場
早上9時許,六泉湖小區25號樓居民徐家梅早早地來到連心茶社,打掃衛生、擺好桌椅,不一會兒,居民們三三兩兩地來到茶社打牌娛樂、喝茶聊天。
“小區門口井蓋壞了,很不安全。”小區居民李奶奶走進“連心茶社”說道,徐家梅記錄后,立即聯系社區通知維修人員,問題10分鐘后得到解決。
“紅小二”——這是徐家梅目前的職務,與她一樣其他3名“紅小二”輪流在連心茶社值班,負責茶社的日常管理和居民的意見建議收集。如今,“連心茶社”既是紅事大廳,也是黨群活動的重要陣地,雖然面積不大,名氣卻不小,居民遇到大事小事,都愛來這里交流反映。
“石書記,我兒子要結婚了,外面餐館貴又不好吃,希望我們社區的紅事大廳能早點啟用??!”今年5月,六泉湖社區黨委書記石先國接到張婆婆反饋后,迅速啟動對紅事辦理流程和規則進行意見征集,組織公開競選4名“紅小二”,并進行崗前培訓,經過21天合力攻堅,紅事大廳重裝啟用,依托“連心茶社”和“連心行動”,社區黨委組織協商對話,聽取民聲建議,從群眾身邊的實事入手,發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
除此之外,六泉湖社區堅持頂層探索和基層治理相結合,按照“樓棟+單元”精細管理的標準,將小區劃分為6個網格,按照“熱心腸、有責任、肯擔當”的原則,組織居民選聘樓棟長37人、單元長79人,通過優化治理單元,切實健全社區治理機制。
“主人翁”的意識被種下,“我來干”的熱情開了花。在猇亭,許多試點“共同締造”的小區和鄉村,花草認養、設施共管正成為新風尚。舞蹈隊、太極隊等民間組織也化身為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綠色通道,許多熱心群眾都成了社區、村組的管理者和志愿者。
小鄰里蘊含著治理大文章。今年來,猇亭區將組織向下扎根、力量向下凝聚,堅持“選優、重育、善用”相結合,鍛造過硬基層隊伍,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對49個小區黨支部書記、35個小區業委會主任逐一“過篩子”,常態化開展“場景怎么建·請您來點單”“您有訴求·我來解決”“小區怎么管·大家商量辦”等系列主題活動,打通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不斷織密基層治理“微單元”,激發群眾參與“活躍因子”,持續擦亮愛在鄰里的“幸福底色”。
辦法一起想,事情一起干,成果一起享,效果一起評。共同締造猶如基層治理的“金鑰匙”,開啟了群眾心中的“幸福門”,一幅幅基層治理新畫卷在猇亭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