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長陽賀家坪鎮紫臺山村海拔1500米的大長沖蔬菜基地,群山環繞之中,次第鋪開的一層層銀色大棚里掛滿了成熟的番茄,村民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采摘、分揀、計重、裝運,一派繁忙景象。
長陽是高山蔬菜之鄉,而素有百里高荒之稱的賀家坪鎮,更是以高山蔬菜為主導產業的大鎮。近年來,賀家坪鎮依托自然優勢,轉變發展方式,蹚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科技唱好戲
國慶節假期,連續陰雨讓氣溫驟降十幾度,但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左幫烈卻并不感到擔憂,公司的200余畝番茄正在大棚里靜候搶“鮮”上市。
“咱家的番茄都用上了避雨延秋大棚,不僅品質好、產量高,還能錯季銷售,價格上也有優勢。”左幫烈道出了自己穩坐釣魚臺的秘訣,得益于成熟技術,大棚化種植的番茄不僅能有效抵御持續陰雨和氣溫變化,還能將收獲期延長近兩個月,每畝增產近2500斤。
2014年,左幫烈在紫臺山村試建了第一批20畝避雨延秋大棚。八年間,全鎮采用避雨延秋技術的高山蔬菜面積擴展至萬畝。經過更新迭代,如今,第三代避雨延秋種植技術還集成了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除了讓番茄避風躲雨,還能“吃飽管夠、缺啥補啥”。一鍵調控下,減肥減藥近40%,不僅保障蔬菜品質,還能降低勞力成本,畝均增收6000元。
除了種植技術更新,巴楚蔬菜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建立產學研合作,建起了3個科研工作站,在育苗基質表層鹽漬、幼苗螺旋根等難題上實現突破,每年可培養各類優秀種苗1000萬株以上。讓賀家坪乃至全縣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都種上了優秀的本地苗。
在科技帶動下,賀家坪鎮高山蔬菜種植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望天收”模式,全鎮3.3萬畝高山蔬菜,三分之一采用了避雨延秋技術,科技力量深度貫穿從種苗、種植、采收、倉儲、加工到尾菜資源化利用的全產業鏈。
強基壯筋骨
10月5日,紫臺山村村民左玉新目送著一輛滿載著自家新鮮番茄的貨車從門前駛離,轉瞬之間,車就在6米寬的大路上開得又快又穩。
“以前路只有4米多寬,彎急坡陡,收菜的大車進不來,只能自己一點點地往外拖。”眾山環抱的紫臺山村,賦予了蔬菜優良的品質,也難住了像左玉新一樣的菜農。
為了打破瓶頸,賀家坪鎮政府2020年正式啟動賀紫線農村公路改造項目。歷時三年,這條投資1600余萬元,全長10.34公里的寬闊大路正式通車。再加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的近10公里的機耕道,好菜出山不再兜兜轉轉,從紫臺山村高山蔬菜主產區直達318國道,經由滬渝高速、宜萬鐵路,一天內便能直達千里之外的超市、餐桌。
高山蔬菜,三分種,七分藏,收儲跟不上,再好的菜也只能爛在地里。為了解決難題,賀家坪鎮積極爭取國家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項目,幫助鎮內企業建起了40余座高山蔬菜冷藏庫、通風庫。其中,巴楚蔬菜一家就擁有蔬菜冷鏈物流基地14361平方米、冷鏈倉儲8000立方米。巴楚蔬菜每年和縣內10家蔬菜專業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1350個蔬菜種植戶建立產銷協作關系,外銷番茄、白菜、蘿卜等高山蔬菜產品2萬噸。
冷鏈加持之下,8-10月集中上市的高山蔬菜銷售半徑不斷擴大至長三角、珠三角,有效解決就地儲存保鮮和跨區域配送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價格優勢。
筑巢引金鳳
9月28日,宜昌宸龍農業開發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棵棵鮮嫩欲滴的大白菜正在腌制、抹料,歷經十幾道工序后,這些白菜將化身正宗韓式泡菜,出口韓國市場,身價上漲近10倍。
2022年,鎮里重點招引的宸龍公司落地,年產4萬噸韓式泡菜生產線正式投產。質量上乘的原材料加上獨家產品配方,小山村里產出的正宗“韓國味”在市場上大獲好評,去年一年出口了450個集裝箱,銷售額9800萬元,產生利稅1000萬元。
今年,企業有了新的需求,紫臺山村村民阮海豐試種起來自韓國的新品種白菜。9月,1.5畝試驗田全面豐收,平均畝產達15000斤,直接收益近8000元。明年將有20戶種植新品種白菜,面積達到200畝,然后逐步建立起約2000畝的專供基地。
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和優厚政策,宸龍農業、巴楚蔬菜、火燒坪高山蔬菜集團、陽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優質蔬菜企業紛紛落戶賀家坪。有了龍頭帶動,一批蔬菜專業合作社也茁壯成長起來,成為串聯起蔬菜種植戶和龍頭企業的關鍵力量。
在賀家坪鎮七里坪村,七里香蔬菜專業合作社1000余畝蔬菜基地直接通過巴楚蔬菜公司在武漢白沙洲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外銷;在賀家坪鎮白沙驛村,村民丁天艷成立了何家荒家庭農場,在巴楚蔬菜公司支持下,建起了200畝避雨延秋種植基地。
如今,賀家坪全鎮引進、培育蔬菜類規上工業企業3家,限上商貿流通企業4家,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46家,高山蔬菜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億元,涌現紫臺山、堡鎮兩個蔬菜產業億元村,直接帶動3000多戶菜農走上致富路。(三峽日報通訊員 李胤 馬操)